氢气厂家在生产过程中需面对设备故障、原料中断、安全隐患等突发情况,应对需遵循 “预防为主、快速响应、分级处置、减少损失” 的原则,通过完善的应急预案、设备冗余、流程管控和团队能力构建闭环管理体系,具体措施如下:
一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与预警机制
1. 风险识别与预案分级
风险清单梳理:针对不同制氢工艺(如电解水、天然气重整、副产氢提纯),识别高风险突发场景:
设备类:电解槽短路、压缩机停机、PSA 吸附塔故障、阀门卡涩;
安全类:氢气泄漏、火灾、压力管道超压;
外部类:停电、原料(天然气 / 水 / 电)中断、特殊天气(高温 / 雷击)。
分级响应预案:根据故障影响范围(如单台设备、局部系统、全厂停产)和风险等级(一般、较大、重大),制定分级处置流程,明确各层级的响应权限(如班组可处理一般故障,重大故障需启动厂级应急指挥)。
2. 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
关键参数监控:在制氢系统(电解槽、反应器、压缩机)、储氢设备、管道等关键节点安装传感器,实时监测压力、温度、流量、氢气浓度、液位等参数,设置三级预警阈值(正常、预警、报警)。
联动预警机制:当参数超标(如压力骤升、氢气浓度超 1% LEL),系统自动触发声光报警,同步推送信息至值班人员手机 / 中控系统,对高风险场景(如泄漏 + 火源)直接联动紧急切断装置(ESDV)。
二、设备与系统的冗余设计(减少故障影响)
1. 核心设备冗余配置
关键设备备用:对不可中断的核心设备设置备用机组,如:
电解水制氢:配置 2 台以上电解槽(1 用 1 备),单台故障时自动切换至备用槽,确保产氢量稳定;
氢气压缩:设置多台压缩机(如 3 台 2 用 1 备),避免单台停机导致储氢 / 外供中断;
原料供应:天然气 / 水管路设置双路进料,一路中断时切换至备用管路。
易损件库存:储备高频故障部件(如电解槽极板、压缩机气阀、PSA 电磁阀、密封垫),缩短维修等待时间(如确保关键部件库存可支持 4 小时内更换)。
2. 安全设施冗余
多重安全防护:高压储氢设备同时配备安全阀、爆破片、紧急放散阀,防止超压事故;氢气泄漏区域设置多组氢气传感器(交叉验证,避免误报),同时配备防爆风机和消防系统(干粉 / 惰性气体灭火器)。
独立应急电源:配置柴油发电机或 UPS 不间断电源,确保停电时应急照明、监控系统、紧急切断阀、通风设备可正常运行(至少维持 4 小时)。
三、突发故障的具体处置流程
1. 设备故障处置(非安全类)
单台设备故障:
立即启动备用设备(如压缩机停机,切换至备用机),通过旁通管路隔离故障设备,避免影响整体系统;
维修团队按 “故障排查四步法” 处理:切断故障设备电源 / 气源→泄压至安全压力→拆解检查(如阀门卡涩需清理杂质,电解槽极板故障需更换)→测试合格后复位。
系统级故障(如 PSA 吸附塔失效):
若提纯系统故障导致氢气纯度不达标,立即切换至不合格品储氢罐,停止向客户外供;
启动备用提纯路线(如备用 PSA 单元),或临时外购氢气维持外供(针对长期合作客户需签订应急保供协议)。
2. 安全类故障处置(泄漏、火灾等)
氢气泄漏:
低浓度泄漏(≤1% LEL):关闭泄漏点上下游阀门,隔离区域,启动防爆风机通风,用防爆工具修复(如紧固接头);
高浓度泄漏(≥4% LEL):立即启动厂级应急,切断所有气源,疏散人员至安全区,切断区域非防爆电源,严禁动火,待浓度降至 0.4% 以下后再修复。
火灾 / 超压:
火灾:优先关闭气源(让氢气燃尽),用雾状水冷却周围设备,禁止直接灭火(防止未燃氢气积聚爆炸);
管道超压:若安全阀起跳仍无法降压,手动开启紧急放散阀,将氢气排至火炬燃烧,同时降压至安全范围。
3. 外部中断处置(停电、原料短缺)
停电:
短时停电(≤1 小时):通过 UPS 维持中控系统运行,发电机启动后恢复关键设备供电,逐步重启制氢系统(避免负荷骤升);
长时停电(>1 小时):关闭所有设备进出口阀门,对高压系统进行泄压(缓慢降至 0.1MPa),记录停机前参数,待供电恢复后按启动规程重启。
原料中断(如天然气 / 纯水):
立即停止反应器 / 电解槽运行(避免干烧或损坏膜组件),切换至储氢设备外供(确保客户至少 2 小时用量);
联系原料供应商紧急补供,同时启动备用原料(如储备的柴油替代天然气,应急纯水储备箱供水)。
四、团队能力与应急演练
1. 专业团队建设
应急小组配置:组建由工艺、设备、安全、维修人员组成的应急小组,明确分工(如总指挥、现场处置、后勤保障、对外联络),确保 30 分钟内抵达现场。
技能培训:定期开展专项培训,包括:
设备维修:电解槽、压缩机等关键设备的快速拆解与更换;
安全处置:氢气泄漏检测、灭火器使用、紧急切断操作;
系统联动:熟悉中控系统的参数调整、设备切换、报警复位流程。
2. 定期应急演练
演练频次:每季度至少开展 1 次综合演练(模拟重大故障,如 “电解槽泄漏 + 停电”),每月开展 1 次专项演练(如 PSA 系统故障、氢气泄漏处置)。
复盘与优化:演练后分析处置过程中的不足(如响应速度慢、备用设备切换失败),更新应急预案(如调整操作步骤、增加备用设备),并将演练结果纳入员工考核。
五、事后恢复与预防改进
1. 系统恢复流程
故障排除后,按 “吹扫→试压→置换→试运行” 步骤重启系统:
用氮气吹扫管道(去除残留氢气或杂质);
进行耐压试验(压力为工作压力的 1.5 倍,保压 30 分钟无泄漏);
置换系统至合格(如氧含量≤0.1%),逐步升压至工作压力,试运行 1 小时无异常后恢复正常生产。
2. 根源分析与预防
对每起故障进行 “根本原因分析(RCA)”,通过鱼骨图、5Why 法追溯根源(如阀门卡涩是因原料杂质多,还是维护周期过长),制定纠正措施(如增加过滤器、缩短维护周期)。
建立故障数据库,统计高频故障类型,针对性改进设备选型(如更换耐磨损阀门)或优化工艺参数(如调整电解槽温度避免极板腐蚀)。
总结
氢气厂家应对突发故障的核心是 “以预防为基础,以快速响应为关键”:通过冗余设计减少故障影响,依托监测系统和预案实现分级处置,依靠专业团队和演练提升处置能力,最终通过事后改进形成闭环管理。对于涉及氢气的高风险场景,优先保障生命安全和环境安全,再逐步恢复生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