氢气在焊接工艺中主要作为保护气体、还原气体或辅助气体使用,其作用与焊接方法、被焊材料特性密切相关,核心是通过调节焊接区域的气氛,提升焊缝质量、稳定性和工艺效率,具体作用如下:
1. 作为保护气体,防止焊缝氧化
氢气的化学性质稳定(常温下不易与金属反应),且具有还原性,在焊接中常与氩气、氮气等混合,形成保护气氛,隔绝空气(氧气、氮气、水蒸气等)对高温焊缝的侵蚀:
电弧焊:
在铝、镁、钛等活性金属焊接中,高温下金属易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膜(如 Al₂O₃),导致焊缝夹杂、脆性增加。氢气与氩气的混合气(如 Ar+H₂,氢含量通常 5%-15%)可通过以下方式保护焊缝:
氢气的还原性可分解焊接区域的水汽(H₂O→H₂+O₂),减少氧对金属的氧化;
混合气体能稳定电弧,增强电弧的热收缩效应,提高焊接熔深和效率,尤其适合厚板焊接。
等离子弧焊:
氢气可作为等离子气体的组分(如 Ar+H₂),提高等离子弧的温度和能量密度,同时保护熔池不被氧化,适合高熔点金属(如不锈钢、耐热合金)的焊接。
2. 作为还原气体,清理焊接表面氧化物
对于表面易形成致密氧化膜的金属(如铜、镍及其合金),氢气的还原性可在焊接过程中 “清理” 氧化层,确保焊缝结合牢固:
铜及铜合金焊接:
铜在高温下易生成氧化铜(CuO),导致焊缝产生气孔和裂纹。采用 “氢 - 氩混合气” 或纯氢作为保护气时,氢气可还原氧化铜(CuO + H₂ → Cu + H₂O),去除表面氧化膜,同时减少熔池中的气体杂质,提升焊缝致密性。
退火与焊接复合工艺:
在某些焊接(如电子元件引线焊接)中,氢气可同时发挥保护和还原作用,既防止焊接区域氧化,又能去除材料表面的微量氧化物,保证焊接接头的导电性和力学性能。
3. 调节电弧特性,优化焊接工艺
氢气的热导率高、电离能低,可通过改变电弧的能量分布和稳定性,适配不同焊接需求:
提高电弧温度:氢气在电弧中电离后释放大量能量,使电弧中间温度升高(纯氢电弧温度可达 3000℃以上),适合焊接高熔点金属(如钨、钼)或厚大工件,增加熔深并减少焊接层数。
细化熔滴过渡: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(MIG)中,适量氢气(通常≤5%)可细化金属熔滴,使熔滴过渡更平稳,减少飞溅,改善焊缝成形(如减少咬边、未焊透等缺陷)。
4. 特殊焊接工艺中的应用
原子氢焊:
这是一种利用氢气作为焊接介质的特殊工艺:电弧在两个钨极之间燃烧,将氢气分解为原子氢(H),原子氢结合时释放大量热量(约 4200℃),可熔化高熔点金属(如硬质合金、高速钢),且原子氢的还原性可有效去除金属表面氧化物,适合工具、模具的焊接。
扩散焊:
在高温高压下,氢气作为保护气氛可防止被焊材料(如异种金属、陶瓷与金属)在扩散过程中氧化,同时促进界面原子扩散,提高接头强度。
注意事项
氢气比例控制:氢气含量过高(如超过 20%)可能导致焊缝氢脆(氢气渗入金属晶格导致脆性增加),尤其对高强度钢、低合金钢等敏感材料,需严格控制氢含量(通常≤5%)。
安全性:氢气易燃易爆,焊接时需确保通风良好,避免混合气泄漏形成爆炸性氛围,且需与火源保持安全距离。
综上,氢气在焊接中通过 “保护 + 还原 + 能量调节” 三重作用,成为提升活性金属、高熔点材料焊接质量的关键辅助气体,但其应用需根据材料特性和工艺要求准确控制,平衡焊缝质量与安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