氢气厂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气需根据制氢工艺的不同(如化石燃料制氢、电解水制氢、工业副产氢等)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,以满足环保排放标准,具体处理方式如下:
一、废水处理:分类管控,减少污染
氢气生产的废水来源及处理方式因工艺而异,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
化石燃料制氢(如天然气重整、煤制氢)的废水
来源:含高浓度 COD(化学需氧量)、氨氮、硫化物的工艺废水(如脱硫废水、洗涤废水),以及循环冷却系统的排污水。
处理工艺:
脱硫废水:采用 “中和沉淀 + 氧化” 工艺,先加碱(如 NaOH)调节 pH,使硫化物转化为硫化物沉淀,再通过氧化(如双氧水、臭氧)去除残留硫离子,降低毒性。
高 COD 废水:采用生化处理(如厌氧 + 好氧工艺),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(如碳氢化合物),达标后可回用或排放。
循环冷却水:通过旁滤系统去除悬浮物,添加阻垢剂控制结垢,部分废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,减少新鲜水消耗。
电解水制氢的废水
来源:主要为电解槽清洗废水(含少量电解质,如 KOH、NaOH)和冷却系统排水,污染物浓度较低。
处理工艺:
清洗废水:通过中和(如加酸调节 pH 至中性)后,经沉淀池去除少量悬浮物,即可达标排放或回用于厂区绿化、道路清扫。
冷却排水:因污染物少(主要为盐类浓缩),可直接排入市政管网或经简单过滤后回用。
工业副产氢(如氯碱工业、焦炉煤气提纯)的废水
来源:可能含氯气、盐酸、有机物等(如氯碱厂副产氢的废水可能含微量氯)。
处理工艺:
含氯废水:通过活性炭吸附或亚硫酸钠还原去除游离氯,避免腐蚀管道或危害水生生物。
含酸废水:用碱中和至中性,结合沉淀去除重金属离子(如焦炉煤气废水可能含氰化物、酚类,需额外采用萃取或生化法处理)。
二、废气处理:分质处理,降低排放
氢气生产的废气主要含工艺尾气(如未反应的原料气、杂质气体)和燃料燃烧废气,处理需兼顾环保与资源回收:
工艺尾气(含可燃或有害成分)
化石燃料制氢尾气:可能含未反应的甲烷、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碳,以及少量硫化氢等。
处理方式:
可燃成分回收:通过变压吸附(PSA)或膜分离技术回收尾气中的氢气、甲烷,重新用于生产或作为燃料(如锅炉燃烧),提高资源利用率。
脱硫处理:若含硫化氢,采用胺法吸收或干法脱硫(如活性炭吸附),脱除的硫可回收为硫磺,避免排放恶臭气体。
二氧化碳处理:若尾气中 CO₂浓度较高(如天然气重整尾气),可采用碳捕获技术。
电解水制氢废气:通常仅为少量未收集的氢气(因电解槽密封不严导致),氢气本身无毒,但需控制排放浓度。
处理方式:通过通风系统将废气引入高空排放,或收集后燃烧(转化为水),防止局部氢气聚集引发安全风险。
副产氢提纯尾气:如焦炉煤气提纯氢时,尾气含氮、甲烷等,可作为燃料气用于厂区加热(如锅炉、加热炉),实现能源化利用。
燃烧废气(如加热炉、锅炉排放气)
来源:化石燃料(如天然气、煤)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(NOₓ)、二氧化硫(SO₂)、颗粒物等。
处理工艺:
脱硫:采用湿法脱硫(如石灰石 - 石膏法)去除 SO₂,生成石膏可综合利用。
脱硝:通过选择性催化还原(SCR)或选择性非催化还原(SNCR)技术,将 NOₓ还原为氮气,降低大气污染。
除尘:采用袋式除尘器或电除尘器去除颗粒物,确保排放浓度符合标准(如≤10mg/m³)。
三、通用环保措施与趋势
资源化利用:优先回收废水、废气中的有用成分(如氢气、甲烷、硫、水资源),减少废物产生,降低处理成本。
零排放探索:对于规模化绿氢项目(如光伏电解水制氢),推动废水循环回用(如处理后作为电解用水)、废气零排放(因无化石燃料燃烧,仅需控制少量氢气泄漏)。
监测与合规:安装在线监测设备(如废气中 SO₂、NOₓ浓度,废水中 COD、pH),确保排放数据实时上传环保部门,定期开展第三方检测验证。
总结
氢气厂家的 “三废” 处理需结合自身工艺特点,遵循 “分类处理、资源回收、达标排放” 原则:化石燃料制氢需处理高污染废水和含硫、含碳尾气;电解水制氢因污染物少,处理工艺相对简单;副产氢则需针对性去除原料带入的特殊杂质(如氯、酚)。随着 “双碳” 政策推进,绿氢项目(电解水制氢)因环保优势更突出,其废水、废气处理成本和难度显著低于传统制氢工艺,成为未来发展方向。